当下,拍摄一部影视剧,需要避开哪些雷区?
也就是说,创作上的雷区,总归能想到办法解决,但传播上的雷区,往往无解。即便是长期奋战在创作一线的从业者面临如此局面,也困惑多多。
以电影为例,从去年年底开始,已经至少有三部作品遭遇了这种无妄之灾。
当沸沸扬扬的场外舆情逐渐消减,我们也该坐下来好好谈谈创作。某种程度而言,《我心飞扬》仍是值得一说的作品。
展开全文
首先,春节档后上映的影片大多质量堪忧,但《我心飞扬》的观影过程却不会让你感到糟心;其次,这部电影是同一个主创班底“奥运三部曲”中的最后一部(前两部分别为《一个人的奥林匹克》《许海峰的枪》),它既是文艺作品对时代的记录,也是主创们长期深耕奥运题材的一次汇报演出;第三,放在国产体育电影的维度中,它的叙事方式让人眼前一亮,拍摄技法有所突破,值得好好总结。
在导演王放放看来,《我心飞扬》作为一部奥运题材作品,应当能够留下来,并被后来者研究讨论。
以下为他的自述。
顺势而为和命运多舛
《我心飞扬》是我参与的第三部体育题材电影,前两部分别是《一个人的奥林匹克》《许海峰的枪》。
体育电影内里所呈现的精神和文化,与我们国家的不断发展相吻合,因此我一直认为,体育电影应当是未来新主流电影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分支,但究竟该怎么写,怎么拍,仍然需要不断探索。
自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,《我心飞扬》就进入了筹备期。我和主创团队一直在思考,四年半之后,北京举办冬奥会之际,我们电影人应该拍摄一部怎样的电影。
《我心飞扬》成为了北京冬奥组委特许授权电影故事片。想想还真是神奇,我在2008年参与拍摄了《一个人的奥林匹克》,在2012年执导筒拍了《许海峰的枪》,又在2022年上映了《我心飞扬》,这是电影人与奥运会不解的缘分,实际上也是一个顺势而为的过程。
创作前期,我们对杨扬老师和其周边的人进行了大量采访,从中得到了生活的内核和比赛的细节,以及人物的独特魅力。但是,素材越多,我们反而越束手束脚。
一来,写有原型人物的故事,本就存在极大的束缚,什么该写,什么不该写,都有界限。二来,体育电影的特点是励志和感染力强,但戏剧性并不像其他类型那么激烈,可发挥空间不大。如何把剧本做到好看又新颖,还得让各方都满意,着实有些困难。
从破题到成稿,再到无数次的修改,我们经历了漫长而又痛苦的创作过程,前后至少改出了二十多稿剧本。
右一为导演王放放
只是当时的我们不知道,九九八十一难才刚刚开始。
艺术的创作就是与世界、与自我的一种斗争。在拍摄过程中,我们对电影里那种励志、不服输的精神理解愈加深刻。每个人仿佛都被一种情绪感染,不但没被打倒,反而愈挫愈勇。68天,千难万险,我们的团队蹚过来了。
几对反义词
《我心飞扬》是由很多对反义词构成的,但它们并不对立,反而十分互补。
首先是剧本创作时的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、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。
剧本里有一场角色经历失败的戏,外化的呈现方式是演员发型松散。这个设定就是她提出来的。她觉得,女性最失落最无助的时候往往就是这个状态。包括人物的衣服如何搭配,她都提出了很多意见。
另一对反义词是演员层面的先天和后天。
我曾经阐述过这部作品女主角人选的标准:之一,演员需要有共情度,只有观众共情了才能理解,才能为之感动;第二,演员的体能不能差,练滑冰不能怕摔,所以要年轻,更好是90后;第三,演员的演戏功底要好,因为影片中的情感戏多。最重要的,演员要有非常高的配合度,不热爱这个角色的演员,不能考虑。
孟美歧有当演员的天赋,她身上有五样东西是导演教不了的——形象、情感、表现力、想象力和注意力。
将一个偶像变成真正的演员,我也用了很多办法。比如,杨帆离开家乡的那一场戏,是在开机仪式前拍的。一上来就让她演哭戏,难度可想而知。于是,我在拍摄前对她说,“还记得你14岁离家出国,提着行李走向候机大厅的场景吗?当时你妈就跟在后面哭,你满脸泪水不敢回头。现在这个情景就和你当年一模一样。”
她马上就知道了该怎么做。
她突然激动起来,泪流满面,认认真真地拍完了那场明知注定不会剪入正片的戏。
我能理解她的感受。开拍前,她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体能训练,为贴合角色增重15斤,拍摄时卸下所有防备,毫无保留地把情感展现给观众,这个角色对她而言意义非凡。
某种程度来说,孟美歧是在演自己,她需要借助自己的经历,完成对角色的诠释,而夏雨老师则是真正的“演他人”。他本人的性格与秦杉这个角色完全不同,但他通过查阅原型人物的影像资料、文字采访、图片照片,找到了角色真正的性格特征。
同时,他还在造型上参考了当年那些教练员的着装打扮。他展现的是一个成熟演员掌控角色的能力,与孟美歧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演法。
其实在正片里,观众也能看到很多这种反义词的运用意识。杨帆出国学习技术,回来向队友分享的更大感受是:其他国家的运动员是“我要练”,而我们是“要我练”。这个情节就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多元碰撞了。
如果说国外速滑强调的是技术为先,那我们的训练方式就是体能制胜了。这时候,技术和体能也构成了一对反义词,但它们不是对立的,而是相辅相成的,只有既重技术,也重体能,才能在赛场上击败对手。这是影片对中西方理念比较与融合的一种反映。
剧作上,我也将中西方的剧作理论进行了结合。西方的影视剧以英雄叙事为主,但国人骨子里对影视艺术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的戏剧,也就是伦理美学。在《我心飞扬》中,观众既能看到西方英雄文本的影子,也能欣赏到教练与教练、教练与运动员之间的伦理纠葛。
是体育电影,也是动作片
《我心飞扬》是双人戏剧,很多矛盾冲突都是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完成的。它是一部体育电影,天生就自带热血的基因。
所以,我和摄影指导刘懿增一开始就确立了影像方向:文戏上,镜头尽可能贴近人物,精确捕捉他们的每一个反应,朴实地展现演员;武戏上,拍出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的临场感和速度感。
某种程度上,这部电影可以称得上我们团队的一次集体练兵,有了这次的经验,我们自信能够拍摄好动作片。接下来,我可能想尝试做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,尤其想拍一部当下流行的新主流电影,骨子里还是有一种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念和信心。
体育电影有两大诀窍,一个是把比赛拍明白了,一个是让观众共情。除此之外,要么是个人励志,要么是集体主义或民族精神,《我心飞扬》是二者的结合,有个体拼搏,也有国家进步,还有个人利益的牺牲。
我的心理承受能力还算强大,虽然票房不是很好,但也不至于心灰意冷。只能说以后会在创作过程中更加谨慎。我仍然相信《我心飞扬》是一部能够留下来的作品,或许在很久之后,人们会给它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。
【文/许心强】
标签: 2022年更好看的电影
版权及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均转载自互联网或由入驻双龙网的作者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如文章涉及投资信息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,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客服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